@真知新坐标通配资
提到南疆这片曾是汉唐遗土的地方,用“自古以来”“岌岌可危”形容一点也不为过。唐朝时,朝廷在这里设立了安西四镇,正式开始了统治,但之后这片土地渐渐失去了控制。到了元朝,这里隶属于察合台汗国,虽然表面上与中国保持关系,但实际上早已形同陌路。直到清朝初年,公元1758年10月,一支清军终于进军南疆,准备收复失土,但却在叶尔羌城外被围困长达三个月之久!所幸这支清军士气坚定,凭借顽强的战斗精神硬是打破了围困,令围城的回民穆斯林以为他们是天兵,最终逆转局势,取得了胜利。那么,这场历史上常被忽略的“呆仗”到底发生了什么呢?让我们一起来回顾这段鲜为人知的历史。
首先,我们得了解清军为何会出征南疆。公元1755年至1757年,乾隆皇帝率领的远征军大举进攻,成功消灭了准格尔汗国,平定了北疆。乾隆皇帝一时兴奋,便决定放回穆斯林领袖大小和卓,原本是希望他们能返回南疆,拉拢南疆回民归顺朝廷。没想到,却是“放虎归山”。大小和卓回到南疆后,不仅没有按照计划招降回民,反而鼓动起义,反抗清朝的统治。因此,乾隆皇帝不得不紧急调集因为追剿准格尔汗国而分散的清军前往南疆进行平叛。
展开剩余76%其中,偏将军乌雅兆惠在得到皇帝的表扬信后,自信满满地带领着仅有的四千清兵奔赴南疆。清军在风尘仆仆赶到叶尔羌时才意识到自己轻敌了。叶尔羌城是一座周长十几里的大城,城中拥有十二座城门,而驻守的叛军至少有两万多人,外加数十万信众!在击退了几次敌军冲击之后,兆惠决定在城外的黑水河边安营扎寨,展开持久战,这也就是“黑水营”的由来。
黑水河是叶尔羌河的支流,绕城而过,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兆惠在此扎营时,发现河流在城南还有一处水源,便采取了两个战术:一是派遣八百人去请求援军,二是派兵前往河南的棋盘山,意图抢夺敌军的牲畜为清军补充粮草。然而,这一策略差点导致了清军的灭顶之灾。
清军发现了一座浮桥,但当他们越过桥时,桥突然坍塌,导致部分清兵被困在桥上。此时,叛军从叶尔羌城内冲出,发动突然袭击。有人猜测,回军故意让牲畜在河南放牧,诱使兆惠出兵抢夺粮草,然后趁机发动攻击。面对敌军的强大压力,兆惠指挥四百精兵与回民骑兵激战,虽奋勇抵抗,但由于敌军人数远胜于己方,清军最终被包围,伤亡惨重,兆惠也负伤,险些被捕。幸而清军凭借顽强的拼搏精神突破包围,成功突围。
在这场突围战后,兆惠决定固守营地,等待援军。然而,回军在初战中取得了局部优势,认为清军不堪一击,便转守为攻,发起对黑水营的反包围。然而,清军在防守时展现出非凡的战斗力,尽管阵地简陋,战壕浅薄,回军依然无法突破。清军的八旗兵、索伦兵和汉兵展现出了强大的战斗力,使得回军难以接近营地。
经过几天的激烈冲突,回军发现无法突破清军防线,于是改变策略,采用围困战术,试图通过饿死清军来迫使其投降。接下来,双方进入了消耗战。回军每天用火枪进行远程轰击,同时发起多次冲锋,但每一次都被清军击退。令人疑惑的是,尽管清军弹药逐渐减少,竟似乎总能源源不断地开火,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回军的火枪弹多半嵌入了附近的树木,而清军在晚间砍伐这些树木时,恰巧拾取了大量的铅弹。如此一来,清军的弹药得到了补充,敌军的火力反而无法威胁到他们。回军发现无法用常规战术突破清军防线,于是另辟蹊径,准备通过水攻来逼迫清军屈服。小和卓指挥回军在黑水河上游开凿河道,试图让河水灌入清军营地,淹没他们。然而,清军凭借对地形的了解,成功引导河水渗入地下河道,化解了水攻。
同时,清军营地周围的草地肥沃,兆惠巧妙地利用回军撤离时留下的粮食储备,大大缓解了部队的粮草问题。而且,尽管清军未携带足够的粮草,但回军阵亡士兵的尸体未能被回收,反而被清军当作“食物”使用,实在是令人难以置信的“暗黑料理”。
长时间的围困中,清军逐渐适应了生活,尽管局势艰难,他们依然坚持作战。终于,援军赶到,解救了被围困的清军。回军在失去信心后纷纷溃退,局势迅速发生逆转。通过这场艰苦卓绝的战斗,兆惠不仅成功解围,还解救了援军,最终一举收复南疆。
黑水营之战通配资,虽然没有华丽的胜利,背后却充满了艰难与曲折。清军在绝境中表现出的顽强意志和机智应变,成为了收复南疆的关键。此役之后,兆惠也被视为历史上最杰出的疆域收复将领之一。
发布于:天津市汇融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